English

推开“北窗”

2000-01-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陈志华教授的《北窗杂记》里,朴素而厚重的笔写下的是中国建筑界几十年的沧桑变迁。这位在清华大学建筑系讲授过“外国古代建筑史”、“建筑设计初步”等诸多课程的老教授,竟也是春秋笔法。

《北窗杂记》搜集了作者已经发表过的杂记65篇,前后将近20年,覆盖了迄今为止的整个改革开放时期。由于都是针对当时建筑界的情况和问题而写下的自己的看法,所以,它们相当完整地记录了近20年来国内建筑发展的历程,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而且,虽然20年的时间对个人来说是很长的,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多年以前的文章对现在的社会仍然有其现实意义。而且,陈志华教授这20年的随笔性文章,看似散杂,但几乎都围绕着一个他最关心也是我们国家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筑的现代化,随笔集成之后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围绕这一主题的论文集。

陈志华教授一直认为,建筑的现代化主要就是建筑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建筑的科学化要求人们对建筑的发展有一个规律性的认识。而且,要合理地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追求建筑物功能的完善,重视经济核算和环境效应,直到当前热门的建筑的智能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等。进一步就是城市规划甚至城市设计的领域。而建筑的民主化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建筑的民主化首先就是要转变关于建筑的基本观念和整个价值系统,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到第一位。而且,建筑师要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意志,要有平民意识和人道情怀,要有强烈的创新追求,敢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要有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陈志华教授的随笔虽然都比较短小,但是阐述的问题却都由来已久。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也造成了封建传统的延绵至今,而且我们国家缺乏一个长时间的思想启蒙阶段就匆匆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权威崇拜和祖先崇拜始终在某种程度上束缚着我们的建筑师。在我们的思想文化之中,由于我们国家还有100多年被列强侵略的历史,所以同时还受到殖民主义的影响。这20多年改革开放的岁月和陈志华教授这20年的随笔写作,都是在反对这些传统,都是在呼唤建筑的民主与科学。

在这本书在最后一部分,集中了陈志华教授最近几年研究乡土建筑的一些随笔和文章。60多岁的时候,陈志华教授放下了研究了几十年的外国建筑和园林,搞起了乡土建筑的“暮年变法”。这不是他的突发奇想,而是遍布在中国大地上的几十万个村庄已经到了不能再被忽略的时候了——少了它们,中国历史和文明的光辉将损失巨大。日本人和美国人也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而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他们有最新的设备,摄影、录像,像扫描一样地记录着乡村的一切。一位日本的文化局长曾经对陈志华教授说:“你们不必做这些工作了,要资料可以到东京来”。然而,在贫穷中工作的他和同伴都知道,在学术上必须打赢这场国际竞赛,中国乡土建筑的研究中心应该在中国。辛苦而严谨的工作终于取得了成果,当陈志华教授在台北的书店里,见到美国人和日本人写的书时,他骄傲地向同胞们保证,“我们的学术质量远远胜过了他们”。可惜的是,陈志华教授的这几本关于研究乡土建筑的书籍都是在台湾出版的——《新叶村乡土建筑》和《诸葛村乡土建筑》等四部专著都是他这些年的心血结晶。所以,在国内的乡土建筑还没有真正地得到重视和广泛的开展研究的时候,陈志华教授的这些散文和随笔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陈志华教授希望乡土建筑可以开拓出一个新的跨学科的学术领域,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建筑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而他的这些随笔在中国乡土建筑研究的学术史上也应该留下应有的印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